曲游春 思益之
行矣凭谁说。
算千杯如海,难遣今夕。
不恨离筵,怕春华枯落,明珠轻掷。
漫负凌云笔。
终不似虎头长戟。
几飘蓬、我亦中年,空问断云鸿迹。
蔗陌。
谁迎归客。
步三尺蚕房,便成新宅。
还笑平生,渐柔丝吐尽,乱愁堪织。
鱼跃桑塘寂。
又寒月、照君颜色。
莫短歌、醉倚茅亭,独听夜汐。
算千杯如海,难遣今夕。
不恨离筵,怕春华枯落,明珠轻掷。
漫负凌云笔。
终不似虎头长戟。
几飘蓬、我亦中年,空问断云鸿迹。
蔗陌。
谁迎归客。
步三尺蚕房,便成新宅。
还笑平生,渐柔丝吐尽,乱愁堪织。
鱼跃桑塘寂。
又寒月、照君颜色。
莫短歌、醉倚茅亭,独听夜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中年人对人生的感慨,充满了无奈与孤独。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上片开头就用"行矣凭谁说"道出无人理解的孤独。接着用"千杯如海"的夸张说法,表现借酒消愁却依然无法排遣今夜愁绪。不是害怕离别酒宴,而是担心大好年华虚度,像明珠被随意丢弃。这里"春华"比喻青春,"明珠"象征才华。
"漫负凌云笔"到"虎头长戟"这几句很有意思:虽然自负有文采,但终究比不上建功立业的武将。这是典型文人对自己"百无一用"的自嘲。"几飘蓬"三句写人到中年的漂泊感,像断线的风筝找不到方向。
下片从"蔗陌"开始想象归乡场景:谁会来迎接?住进简陋的蚕房就当新家。这里用蚕吐丝比喻自己才思枯竭,愁绪却越积越多。"鱼跃桑塘寂"是很好的画面:本该生机勃勃的鱼塘却一片寂静,暗示理想落空。
最后在寒月下独酌,听着夜潮声,把愁绪都寄托在这份孤独中。全词用酒、蚕丝、鱼塘等日常意象,把中年人怀才不遇、岁月蹉跎的苦闷写得既真实又动人。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种"明明有能力,却无处施展"的无奈,以及"年华老去,一事无成"的焦虑,这些都是古今相通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