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窗迥

五千言,二百字。两般经秘,隐神仙好事。灵中省悟彻玄机,结金丹有自。

得一惺惺,通不二处,逍遥景致。超然永遂。共红霞、同彩云归,罩笼住祥瑞。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红窗迥》是一首描绘神仙境界的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升华的境界。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简要分析:

1. 主题与意境:整首诗以“红窗迥”为引子,象征着一种神秘而美丽的境界。诗人通过“五千言,二百字”这样的描述,强调了文字虽少,但所表达的内容却丰富而深邃。

2. 修行与悟道:“两般经秘,隐神仙好事。”这里提到修炼和领悟,即通过修行达到与神仙相似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仅是外在的修为,更是内心的觉悟和理解。

3. 内在觉醒:“灵中省悟彻玄机,结金丹有自。”在内心深处找到真理并领悟其中的智慧,这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修行者能够获得内在的力量,如同炼制金丹一样。

4. 逍遥自在:“得一惺惺,通不二处,逍遥景致。”修行者通过实践和领悟,达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不受世俗束缚,享受着心灵的宁静和美好。

5. 超然物外:“超然永遂。共红霞、同彩云归,罩笼住祥瑞。”最终,修行者超越了尘世的纷扰,与自然和谐共存,享受着美好的时光。这里的“红霞”、“彩云”都是象征美好事物的词汇,而“罩笼住祥瑞”则意味着这些美好的事物给修行者带来了吉祥和好运。

综上所述,《红窗迥》这首诗通过对修行者内心觉醒、超越世俗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追求精神升华、享受美好生活的理想境界。它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领悟,实现内心的自由和解脱,从而过上更加幸福和充实的生活。

王哲

(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