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德玄上人)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前两句说修行者掏空世俗杂念后,在忙碌中反而获得内心的宁静,这种宁静让他的心灵比天空还要宽广。这里用"刳心"(掏空内心)的比喻,生动展现了放下执念后的轻松感。
中间四句是核心哲理:人生本就虚幻无常,所谓长寿也不过百年,终究难逃生死。但修行者并不为此困扰——他晚上敲磬时,磬声伴着月光从松枝间洒落;清晨煮茶时,用的是山石深处的清泉。这些充满禅意的画面,展现了他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虽然自己没穿僧衣,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已与高僧相通。这里"披衲"(穿僧袍)代指出家,暗示悟道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境。
全诗妙在把深奥的佛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松间月、石边泉都是寻常景物,却被赋予了禅意。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平凡中发现永恒,在简单中体会深远。这种"生活即修行"的理念,对现代人寻求内心平静依然很有启发。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