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死轮回的日常场景,道出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忽视。
诗里讲了两户人家的故事:昨天东边邻居有人去世,西边邻居送纸钱祭奠;今天西边邻居有人去世,又轮到东边邻居摆酒祭拜。这样东家西家轮流有人去世,大家哭哭啼啼,循环往复。
诗人通过这个常见的丧事场景,点出一个深刻的问题:人们忙着操办丧事、表达哀伤,却很少有人去思考生命的本质。那些死去的人,他们的"本真性"(也就是生命的真实意义)到底是什么?最终他们都默默去到了另一个世界(泉台指阴间),但活着的人依然在重复着这种表面的哀悼仪式。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东家西家"的重复句式,形象地表现了生死无常、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 2. 通过对比热闹的丧事和沉默的死亡,突出生命意义的思考 3. 语言像大白话一样简单,但包含的哲理却很深刻,让人读后不禁反思: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被生活表象迷惑,而忘了思考生命的真谛?
诗人不是在批评丧葬习俗,而是提醒我们:在应付日常事务的同时,不要忘记思考生命本身的意义。
行端
(1254—1341)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