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绿艳闲且静(jìng),红衣浅复深。
牡丹叶碧绿鲜艳,娴静文雅;牡丹的花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
绿艳:指碧绿鲜艳的叶子。闲:通“娴”,文雅的样子。红衣:指红色的牡丹花瓣。浅复深:由浅到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qǐ)知心。
面临凋零,牡丹花却是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愁欲断:形容伤心到极点。心:牡丹花内心所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牡丹叶碧绿鲜艳,娴静文雅;牡丹的花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
面临凋零,牡丹花却是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注释
绿艳:指碧绿鲜艳的叶子、闲:通“娴”,文雅的样子。
红衣:指红色的牡丹花瓣。浅复深:由浅到深。据《牡丹史》载:牡丹有“娇容三变”之说:“初绽紫色,及开桃红,经日渐至梅红,至落乃更深红。”
愁欲断:形容伤心到极点。
心:牡丹花内心所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约公元752—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末年),当时的作者已步入晚年,而此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社会动荡。适逢春日,牡丹盛开,满肚子苦水的诗人便借之吐露愁绪。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牡丹娇艳可爱的丰姿和闲雅安静的气度,后两句写花欲凋谢时的愁怨,暗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这首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这两句先侧重写牡丹枝叶的状态和花的色彩。诗人以人写花,说碧绿鲜艳的牡丹叶,簇簇拥立,多像一个身着绿妆娴静文雅的少女;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的红色欲滴的花片,又像少女的衣裙。开首这两句,诗人把美人和牡丹融为一体,写的是牡丹的外部形象。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这两句是写“牡丹仙子”的内心世界,说花儿似乎也有情感,也有愁。因为牡丹花与春天同在,在美好的春天里,牡丹花娇嫩妩媚,姿容娟秀,清香万里,占尽了春情。然而,春天不能永驻,谁也无法挽留,这正是牡丹的愁心所在。它深知自己的芳香美色只能与春天同在。春天一去,它就会调零衰败,渐渐枯萎。因此,人们只知道欣赏春色,欣赏牡丹花的鲜艳,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这首诗在用字造句上,更是煞费苦心。以“绿艳”衬托“红衣”,使牡丹显得娇媚动人。作者不明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而让花儿自愁自哀自伤自叹,真是翻奇出新,别有一番情致。全诗把牡丹花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感,达到了意境上的神化和形象化,是一篇较好的咏物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红牡丹》这首诗描绘了红牡丹的美丽与哀愁,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花与自然、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首句“绿艳闲且静”,描述了绿叶的清新和静谧。这里的“绿艳”指的是绿叶的鲜艳,而“闲且静”则用人的性格来形容叶子的状态,给人以宁静安详的感觉,仿佛这一切都悠闲自在,不急不躁。
第二句“红衣浅复深”,紧接画面,从绿叶转向红花。这里,“红衣”比喻牡丹花瓣,用“浅复深”来形容花瓣的颜色变化,从淡雅到浓郁,展现出牡丹花的美丽和丰富层次。
第三句“花心愁欲断”,这句诗赋予了花一个情感,仿佛花心也在为某种情感而忧郁,甚至到了“愁欲断”的地步。这种“愁欲断”不仅仅是花的,更是诗人对某种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伤感。
最后一句“春色岂知心”,意思是春天的美丽景色并不能理解花朵的内心情感。这句话也呼应了前面的花心愁绪,诗人感叹春天的美丽无法理解花朵的忧伤,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思考。诗中充满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花开时的美丽和背后隐藏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