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氏

倚珍丛,落日搔首海云东。
锦织鸾情,粉含蛾笑,总愁侬。
玲珑。
占春工。
酥搓蕊破一重重。
绿华旧日吟赏,驻马何似少从容。
阆苑环佩,琼林冠冕,后尘五等花封。
算神州载得,西指槎远,何处相逢。
说与俊约仙蓬。
江树玉秀,绮绾岸双通。
餐英侣,饭抄霞起,饼擘脂融。
吊惊鸿。
画舸泪雨,繁花烛转,记省番风。
殢莺浪蝶,岛日町烟,眼底著意妍浓。
舜水祠环绕,凭香艳绝,映带贞松。
怪底星幡未改,付花狂、絮舞暗尘中。
剧怜画省翘冠,翠娥亸鬓,春好人知重。
甚醉乡、容易韶华送。
风雨横,多少残红。
剩倦吟、暮色帘栊。
又芳节,茜雪照春空。
作(去声)神山梦,琼枝在手,俯瞰鱼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戚氏》描绘了一幅春日黄昏的绚丽画卷,同时暗含人生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春日盛宴的视觉狂欢 开篇像拉开电影序幕:夕阳下,诗人倚靠花丛远望海云。用"锦织""粉含"等词把花朵比作穿锦缎、涂脂粉的美人,连破土而出的花蕊都像被酥油搓开的艺术品。随后镜头扫过皇家园林(阆苑、琼林)、江岸玉树、画舫灯火,最后定格在飞舞的柳絮和蝴蝶上——整个春天仿佛一场奢华的视觉盛宴。

2. 繁华背后的时间焦虑 在热闹表象下藏着对时光流逝的焦虑。"饭抄霞起"这样把晚霞当饭吃的奇幻想象,暗示美好易逝;"风雨横,多少残红"直接点出风雨摧花的残酷;"容易韶华送"更是直白道出青春难留的叹息。连祭祀舜帝的祠堂(舜水祠)旁艳丽的鲜花,也只能与苍松相互映衬,暗示繁华与永恒的对立。

3. 虚实交织的精神漫游 诗人不断在现实与幻想间跳跃:从眼前花丛到神话中的仙山(神山梦),从画舫烛光到俯瞰鱼龙的上帝视角。特别是结尾"琼枝在手"的触感与"俯瞰鱼龙"的宏大视角结合,营造出既掌控万物又超然物外的奇妙感受,就像做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清醒梦。

全词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用珠宝般璀璨的语言堆砌出春天极致的美,却在每个华丽镜头后悄悄埋下时光的沙漏。读起来仿佛能闻到花香、看到流光,却在回味时尝到一丝淡淡的苦涩——就像我们每个人面对美好事物时,那种"害怕它消失"的甜蜜忧愁。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