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紧张氛围和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前四句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战地风景画:船只停靠在沙洲驿站,军旗插在城楼亭台。江水连通着岭南五管地区(唐代行政区划),天空映衬着九嶷山的青色。这些景物描写看似平常,实则暗含深意——江河山川依旧,但人间已不太平。
后四句转入抒情:诗人仰望天空的云气,不知哪颗星星是远方的来客(暗指战乱中离散的亲友)。最触动人心的是最后两句,直白地道出军需物资日夜紧急调运,但盗寇之乱何时才能平息?这种直抒胸臆的质问,让读者感受到乱世中普通人的无奈与期盼。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在宏大战争背景下,普通人对于安定生活的朴素渴望。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争惨状,而是通过军旗、军需等细节,以及"何时宁"的追问,让读者自己体会战乱带来的焦虑。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比直接描写更有力量。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