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归宗寺

匡庐四大刹,各擅幽胜处。
栖贤与秀峰,石泉穷窈奥。
涧流作深碧,交树不可渡。
乱山渐合沓,仓翠纡无路。
岭开见归宗,昭旷豁云雾。
高标跨金轮,宝塔疑神造。
倒影入南海,长风洒印度。
精宇渐增修,梵呗摇天暮。
一节苾刍厨,山簌亦可茹。
我佛发金篦,人天作导护。
达哉贯休僧,共参玉版悟。
我最爱赵州,奇特发妙趣。
此心如顽石,入地若可住。
愿怀清净理,宗风亦不误。
晓发问莲社,远公应我顾。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归宗寺的壮丽景色和佛教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清净佛理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长风洒印度")是写景。诗人用对比手法先写去归宗寺路上的险阻:栖贤寺、秀峰一带山石险峻、涧水深碧、树木交错,山路越来越难走。但突然峰回路转,云雾散开后豁然开朗,金碧辉煌的归宗寺出现在眼前。寺中宝塔高耸入云,倒影仿佛能映到南海,佛光远播印度,用夸张手法突显寺庙的宏伟神圣。

第二部分("精宇渐增修"到"共参玉版悟")转入写佛教活动。诗人听到暮色中诵经声回荡,提到寺庙的素斋清淡可口。用"佛发金篦"的典故比喻佛法能破除迷障,指引众生。特别称赞贯休和尚(唐代著名诗僧)的悟性,暗示自己也在参悟佛法真谛。

第三部分("我最爱赵州"到最后)抒发感悟。诗人说自己像赵州禅师(唐代高僧)一样保持童心,心若顽石般坚定。最后表达想要效仿慧远大师(东晋高僧,净土宗始祖)结莲社念佛的愿望,希望能得到高僧指点,追求心灵清净。

全诗亮点在于:1)用"乱山渐合沓"到"昭旷豁云雾"的强烈对比,制造"柳暗花明"的视觉效果;2)把"宝塔倒影""梵呗暮色"等静态景物写得充满动感;3)通过贯休、赵州、慧远三位高僧的典故,层层递进地展现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诗中"顽石""莲社"等意象,既符合寺庙环境,又暗含禅机,耐人寻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