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余春慢

怯胆惊秋,魔尘悸夜,全借幡铃遮护。
魂留蛱蝶,社待鸳鸯,好事病中过去。
谁信芙蓉路遥,短楫烟波,未能同住。
幸春生桃叶,不曾飘泊,恨花愁絮。
休再忆、酒后啼痕,曲中哀怨,总是牵人心处。
有情一往,无翼双飞,忍听画眉声苦。
犹喜东山谢公,粉黛苍生,一般霖雨。
愿吹箫庭院,碧梧栖稳,恨天长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在秋天里感到孤独害怕,回忆往事时又甜蜜又苦涩的心情。

上半部分: 开头用"胆怯""惊恐"形容秋天的萧瑟感,就像夜里被噩梦吓醒一样。作者说自己只能靠念佛经、摇铃铛来壮胆。这里用"蛱蝶""鸳鸯"比喻曾经美好的爱情,可惜都在病中错过了。他感叹和心上人相隔太远,就像隔着烟雾弥漫的江湖,没法同住。唯一欣慰的是春天桃叶新生时,至少没像愁苦的柳絮那样四处飘零。

下半部分: 劝自己别再回忆那些酒后流泪、听曲伤心的往事,但这些偏偏最让人揪心。明明两情相悦,却像没有翅膀的鸟儿不能双飞,连听见画眉鸟叫都觉得凄苦。好在想到东晋谢安那样的风流人物,对待美人和百姓都像春雨般温柔。最后许愿能在种满梧桐的院子里安稳生活,用吹箫来排遣遗憾,只恨天长地久补不了心中的缺口。

全词妙在把害怕、遗憾、安慰、期盼这些复杂情绪编织在一起。用蝴蝶、鸳鸯、桃叶这些鲜活的意象,对比秋夜的冷清。既写现实中的孤独,又幻想理想的爱情,最后落脚到对平静生活的向往,特别能引起现代人关于"错过与等待"的共鸣。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