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南京(古称金陵)傍晚的景色,通过简洁的画面传递出历史沧桑感。
前两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在历史名城金陵远眺,傍晚时分让人思绪飘远。诗人用"古形胜"三字点出金陵自古就是地势优越的军事要地。
中间四句用四个精巧的镜头展现眼前景致:夕阳下孤独的古塔,青山中隐约可见的六朝遗迹,燕子迷失在花巷深处,乌鸦从柳树成荫的桥上飞散。这些意象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味——孤塔暗示历史变迁,六朝青山见证朝代更迭,燕子和乌鸦的动感反衬出城市的寂静。
最后两句将视线转向秦淮河,说它年复一年自然涨落。这看似简单的自然现象,实则暗含深意:河水永恒流淌,而岸上的繁华却如过眼云烟。这种对比让整首诗的历史感更加深沉。
全诗妙在把厚重的历史感融入日常景物,没有直接抒情,却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到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怅惘。诗人用"孤塔""六朝""秦淮水"这些典型金陵意象,构建出一个古今交融的诗意空间。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