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

芦苇萧疏天气清,水含山色照重城。
绿鞠何处管弦地,碧落旧时钟鼓声。
三峡桥边秋雨过,六鳌宫里夜潮生。
萧郎秦女无归约,十二瑶台空月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城的秋日景象,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传递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前两句写景:芦苇稀疏,秋高气爽,湖水倒映着山色与城墙。这里用"水含山色"的巧妙比喻,让山水城郭融为一体,画面清新开阔。

中间四句转入对古城往昔的追忆:曾经歌舞升平的场所(绿鞠)如今已难寻觅,但天空中仿佛还回荡着当年的钟鼓声。秋雨过后,三峡桥边更显寂寥;夜幕降临,想象中的海底龙宫(六鳌宫)却传来潮声。这些虚实结合的描写,让古城的历史记忆若隐若现。

最后两句借神话抒情:像萧史弄玉这样的神仙眷侣都已离去,只剩瑶台的明月空自明亮。这里用仙侣不归的典故,暗喻繁华消逝的惆怅,而"空月明"三字尤其余韵悠长,让整首诗定格在清冷寂寥的画面中。

全诗就像用文字绘制的水墨画:近处是疏朗的芦苇、平静的湖水,远处是朦胧的山影城郭,画外音似有若无的钟鼓潮声,最后镜头拉远到一轮孤月。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景物的细腻刻画,自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盛景难再的淡淡感伤。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