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黄茅时节瘴烟浓,人在山凹第几重。梁竦负才徒感慨,嵇康赋性本疏慵。

此生自断天休问,吾道频年世不容。会脱帻巾还自隐,鹿门妻子惯相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在立冬时节的孤寂与无奈,同时表达了他对世俗的疏离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联“黄茅时节瘴烟浓,人在山凹第几重”用秋冬之交的荒凉景象(枯黄的茅草和迷蒙的山雾)烘托出诗人身处偏远山中的孤独感。“第几重”这个问句更强化了他与世隔绝的状态。

中间两联通过两个历史人物自比:梁竦(东汉才子,怀才不遇)和嵇康(魏晋名士,性格孤傲)。诗人说自己像他们一样,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性格又不愿迎合世俗。特别是“此生自断天休问”说得非常决绝——我的人生自己负责,连老天爷都别来干涉。

最后两句是全诗亮点:诗人想象着摘掉头巾(象征卸下文人身份),像古代隐士庞德公那样带着妻子隐居鹿门山。这里的“惯相从”用得很妙,妻子早已习惯跟随他过清贫生活,反而衬托出诗人安于淡泊的心境。

全诗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刻意美化隐居生活,而是真实展现了一个落魄文人的矛盾心理——既不甘心被世俗抛弃,又倔强地保持自我。这种真实感让现代读者也能共鸣:当我们面对现实压力时,谁不曾想过“逃离”,但又不得不继续前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