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握兰簃裁曲图,为释戡题

十载梅边绮怀,消与东风浅。
閒拈红豆背人抛,不怕周郎倦。
月底鹅笙炙遍。
漏声移、花阶影转。
钿尘飘处,春在谁家,繁莺庭院。
掐罢檀槽当筵,刻烛双心短。
问谁亲付紫云回,的的珠吭啭。
明镜新霜未满。
绛都春、疏狂占断。
凭教重省,白发青娥,承平弦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充满怀旧与风雅气息的文人生活场景,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时间流转的感慨 开篇"十载梅边"直接点出十年光阴的流逝,像被春风吹散般淡淡消逝。这里用梅花和东风这对经典意象,暗示文人雅士在岁月中逐渐淡去的浪漫情怀。

2. 文人雅趣的展现 "闲拈红豆"、"鹅笙炙遍"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文人聚会时的风雅活动。抛红豆、吹笙箫、刻烛计时,都是古代文人典型的娱乐方式,传递出闲适优雅的生活情调。

3. 音乐中的情感 全词多次出现音乐元素(周郎、檀槽、珠吭啭),用音乐象征情感交流。特别是"周郎"典故(指精通音乐的周瑜),暗示着知音难觅的惆怅。

4. 春光的双重意味 "春在谁家"既是写实描写春天景象,也暗喻青春年华的流逝。后文"白发青娥"的对比更强化了这种时光易逝的感伤。

5. 含蓄的情感表达 全词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背人抛红豆"、"双心短"等含蓄描写,流露若有若无的情愫。最后"承平弦管"的收尾,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太平盛世的追忆。

这首词的魅力在于用精致典雅的意象,勾勒出一个令人神往的文人生活画卷,同时又在风花雪月中暗藏时光易逝的轻愁。读者既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又能体会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