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题为《感遇》。诗中采用了一些自然界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而无奈的情感。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一种名叫杜蘅的植物,春天时它正怒放着美丽的花朵。然而,诗人没来得及去采摘,秋天的寒风就将花朵吹得凋谢了。这美好的时光就像春天的杜蘅花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转眼就消逝了。诗人用杜蘅花的凋谢寓意美好的时光易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百丈青松的描写,表达了另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无论多么强大的秋风都奈何不了它,青松四季常青,永远保持着翠绿的色彩。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传递出一个信息: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像青松一样坚韧不拔,保持内心的从容和坚定。

最后两句提到,可怜那盛开的杜蘅花,没有机会见识到四季常青的青松,诗人用这种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以及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希望和坚韧的重要性。

综合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事物表达诗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对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