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史文靖公墓

手供蘋蘩当束脩,先登华屋后山丘。
九原尚想师随会,一疏曾经识马周。
盖代勋华云影在,满堂丝竹水声愁。
知公泉下应怜我,如此英年也白头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拜谒史文靖公墓时有感而发,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前四句写祭拜场景:作者手捧祭品(蘋蘩是水草,代指祭品)来拜谒,先看到华美的墓室,后看到坟冢。他联想到古代贤臣随会、马周(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能臣),用这两个典故赞美史文靖公生前的识人之明和治国才能。

后四句抒发感慨:史公的功勋如云影长存,但墓前丝竹(指祭祀音乐)伴着流水声却显得哀愁。最打动人的是结尾两句——作者想象史公在九泉之下若看到自己,定会心生怜惜:这么有才华的年轻人(指作者自己),怎么还未建功立业就白了头呢?这里既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也暗含对史公能识才的期待。

全诗用典自然,感情真挚,通过今昔对比,既缅怀先贤,又吐露了自己年华虚度的无奈,容易引发读者对人生际遇的共鸣。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