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龙矶

大石逆波波骤惊,惊波扑石石能鸣。
锐石剑锋平石砥,矗石壁立圆石罂。
陂陀石作斜下坂,脊露石如高建瓴。
波来那论容与否,一气激宕无休停。
前波方逆后波退,后波又拥前波行。
高波直越矮波过,立波乃压横波生。
夺罅疾如箭脱筈,散溜纷若檐悬绳。
冲突迅具奔马势,洄涡圆转旋螺形。
银涛密溅飞雨射,赭岸怒走晴雷轰。
初疑九天落欬唾,齐迸十万珠玑莹。
又疑千年不化雪,飓风回舞来沧溟。
铁驽不退组练白,冰花倒喷鱼龙腥。
自我入山即傍海,斜阳万里波涛晴。
去时曾立矶头望,岛屿遥接帆樯轻。
回时才入湖海底,喧豗即异前番听。
此夕正当月之望,圆灵如镜东南明。
再向矶头立缥缈,耳目眩乱身疑倾。
我想子丑开辟会,山脚尚有山尖横。
自从洪水尽归海,澒洞乃与峰峦平。
名山岂甘没波底,头角各欲分峥嵘。
天吴海若不相下,故以搏击成纷争。
金波潋滟那得渡,几回惆怅移鼍更。
仙人空说钓龙去,水底时有龙吟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名为"钓龙矶"的海边奇石景观,通过生动的动态描写展现了海浪与礁石搏斗的震撼场面。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冰花倒喷鱼龙腥")用电影镜头般的动态描写,展现海浪冲击礁石的壮观景象。诗人把礁石比作剑锋、酒罂(古代酒器)、斜坡等不同形状,海浪则像万马奔腾、螺旋转动,溅起的水花如飞箭、雨滴、珍珠,轰鸣声似雷暴。最精彩的是"铁驽不退组练白"这句,把海浪比作永不退却的白色军队,浪花里还带着海腥味,画面感极强。

第二部分("自我入山即傍海"到"喧豗即异前番听")通过两次观景的对比:第一次是晴空万里的平静海面,第二次是惊涛骇浪的狂暴景象,用反差突出自然之力的变幻莫测。

第三部分("此夕正当月之望"到结尾)转入哲理思考。诗人想象在远古时期,这里可能是山峰,洪水退去后形成现在的海礁。他认为这些礁石不甘心被海水淹没,所以与海浪不断抗争,就像神话中的水神们在打架。最后用"钓龙"的传说收尾,说水下仿佛还能听到龙吟,给整首诗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是它充满力量的动态描写,把静止的礁石和流动的海浪都写活了。诗人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雷声、龙吟)、鼻子闻(鱼龙腥),甚至让读者感受到水花溅到脸上的触感。最后关于山海变迁的思考,又把眼前的景象延伸到亘古时空,让一块普通的海礁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