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赞美北宋名臣文彦博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功绩方面:前两句说文彦博忠心耿耿工作四十多年(四纪),历经三朝皇帝都享有盛名。用"著""隆"这样有力的字眼,突出他的贡献和声望。
2. 品格方面:中间四句展现他的谦逊美德。说他虽然获得长寿福气(难老祉),却从不夸耀功劳;地位越富贵,为人越低调(貌冲,指态度谦和)。
3. 民众爱戴:最后两句生动描写洛阳百姓(西都指洛阳)从年轻到白头都敬仰他,用"伫瞻"(站着仰望)这个动作画面,表现人民对他的崇敬。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功高不傲、深得民心的老臣形象。最打动人心的就是最后老百姓自发敬仰的描写,让历史人物形象立刻鲜活起来。作者通过时间跨度(从壮年到白发)和空间场景(百姓集体仰望)的描写,让赞美显得特别真实可信。
赵顼
宋神宗赵顼[xū](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初名仲针,宋英宗长子,生母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封光国公,后进封淮阳郡王、颍王。公元1066年(治平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宋神宗,时年20岁。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赵顼即位,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赵顼即位后立即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赵顼在福宁殿去世,享年38岁,共在位18年,庙号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永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