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从意气风发到衰老颓唐的无奈历程,读起来像是一位老者的自嘲日记。
开头两句用"朝出暮归"的日常画面,暗示生活的单调重复。白天骑马出门时尚有几分朝气,晚上回到床上就只剩疲惫,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流逝。
中间四句像在翻旧账:曾经热爱的诗书渐渐被冷落,坚持的品行也早已松懈。帽子戴歪了才发现头发稀疏,说话口误时才惊觉牙齿脱落——这些细节特别真实,就像我们突然在镜子里发现第一根白发时的错愕。
最后两句是最扎心的叹息:年轻时立下的志向全都落了空,现在老了还能怎么办呢?"已矣"这个词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把那种认命又不甘心的复杂情绪都装了进去。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的坦诚。作者不美化衰老,也不掩饰颓废,只是把每个普通人都可能经历的中年危机摊开来写。我们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某个深夜对镜自照的自己,那种共鸣感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