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湖夜图景,语言简单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写静态的美:湖水像擦亮的镜子一样清澈透明,船中过夜的旅客被这美景触动,心中泛起难以平静的情感。"不胜情"三个字很妙,既说旅客被美景震撼,又暗示他可能正有无法排遣的心事。
后两句突然有了动态变化:半夜微风悄悄吹来,大片水生植物随风摇摆,发出的沙沙声像雨点敲打水面。这里用"作雨声"的比喻特别生动,既写出植物茂密(十里),又用声音打破静谧,让画面活了起来。明明没有雨,却通过植物声营造出雨意的听觉错觉,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全诗精妙之处在于:通过"静(湖面如镜)-动(微风)-声(植物如雨)"三层递进,用最简单的自然元素(水、风、植物)搭建出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场景。旅客没说出口的愁思与自然界的微妙变化相互映衬,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夜湖的宁静美,又能体会到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波动。
郑梦周
郑梦周(1337年-1392年),草名梦兰,9岁改名梦龙,字达可,号圃隐,谥号文史,朝鲜高丽王朝末期时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朝鲜理学之祖。庆尚北道永川人。梦周祖上皆是武官,幼年发奋学文,自学成才,高丽恭愍王王祺九年(1360年)中举,十六年(1367年)受李穑赏识,出任学官,负责讲解朱子集注。后因父亲去世,辞官守孝三年,回朝后任大司成,负责同中国明朝重建朝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