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两个弟弟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对亲人的牵挂和对生活的感慨。
前两句直接道出兄弟三人漂泊的现状:大哥和幼弟常年在外奔波,一家人分散在南北各地,不知何时才能团聚安家。这里用"羁旅"(寄居他乡)和"定居"形成对比,突出漂泊无依的辛酸。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生活细节加深这种情感:春天看衡阳飞过的雁群(古人认为雁能传书),秋天吃武昌的鱼,表面上写的是异乡风物,实际暗含"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更让人揪心的是现实压力——既担心弟弟们年纪渐长要独自面对世事艰难,又害怕家境贫寒让他们读不起书。
最后两句特别提到二弟(仲氏),说他独自撑起家门很辛苦,急切地想知道他们最近是否平安。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二弟的担当,也流露出大哥不能分担家务的愧疚。
全诗就像一封普通的家信,没有华丽辞藻,但字字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它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既有传统文人"重团聚、重读书"的价值观,更有一个普通兄长对弟弟们最朴实的牵挂,这种情感穿越三百年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