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一盏孤灯作比喻,讲的是修行悟道的过程,语言简单但含义深刻。
前两句说:修行者心里像挂着一盏孤独的灯,想拨亮这盏灯来照亮累世的迷茫。"历劫昏"指人长期以来的困惑,就像灯芯需要挑明才能发光。这里把内心的觉悟比作需要打理的油灯,很形象。
后两句更有意思:山里的声音(可能指自然真理或佛法)太朴实直接,一般人反而听不懂。但只要真正理解了这盏灯的含义(即开悟),就能在任何地方获得圆满。就像我们常说的"大道至简",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最简单,只是人们容易想得太复杂。
全诗妙在用"挑灯"这个日常动作,把抽象的修行过程写得生动具体。灯要挑才亮,心要修才明,最后那个"处处全"特别通透——真正的觉悟不是躲进深山,而是在平凡生活中都能保持清醒。就像现代人说的"生活即是修行",和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