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八月碧潭泛舟游海会寺
萧萧秋为气,登高送夕曛。
地形随树转,山势向河分。
水急舟倚石,峰斜寺入云。
滩声夹密雨,空起白鸥群。
昔日浮沧海,今来倚寺楼,微烟横浦溆,芳意满河洲。
水落空山夕,寒生独树秋。
辽天何处望,闻雁起边愁。
地形随树转,山势向河分。
水急舟倚石,峰斜寺入云。
滩声夹密雨,空起白鸥群。
昔日浮沧海,今来倚寺楼,微烟横浦溆,芳意满河洲。
水落空山夕,寒生独树秋。
辽天何处望,闻雁起边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泛舟游览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变化,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际遇的感慨。
前八句写泛舟时的秋景:秋风萧瑟,夕阳西下,诗人登高远眺。地形随着树木的分布而转折,山势在河流处分开。湍急的水流让小船不得不紧靠岩石前行,倾斜的山峰上寺庙仿佛直入云端。雨声与滩头的水声交织,惊起一群白鸥。这些画面充满动感,用"急""斜""夹"等字眼强化了景物的动态美,白鸥的突然飞起更添生机。
后八句转入抒情:诗人由眼前景联想到自己曾漂泊海上,如今却独倚寺楼。薄雾笼罩水岸,草木的芬芳弥漫沙洲。水位下降后的空山迎来黄昏,孤零零的树木带来秋寒。最后两句情感升华——望着辽阔的天空听到雁鸣,不由引发对远方的思念和愁绪。这里"寒生独树秋"的"独"字巧妙双关,既写树的孤独,也暗指诗人自己。
全诗最精彩的是空间感的营造:从近处的舟、石,到中景的树、河,再到远处的山、寺,最后到无边的天空,构成层次分明的立体画卷。而由实景到回忆("昔日浮沧海")再到遐想("辽天何处望")的情感脉络,让简单的秋游有了时空纵深感。特别是结尾的雁鸣,既点明季节特征,又用声音打破画面寂静,让愁绪有了具体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