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兰坡的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用幽默又带点自嘲的口吻,写出了古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矛盾心理。
逐句解析:
1. “俯随缰锁就科名”:兰坡像被拴住的马一样,乖乖跟着科举制度的安排去追求功名。说明他内心并不完全情愿,但不得不随大流。
2. “可笑兰坡未苦清”:他自己都觉得好笑,明明想做个清高的人,却还是忍不住去考试,显得有点“假清高”。
3. “不管北山怨猿鹤”:北山的猿猴和仙鹤(象征隐居生活)在抱怨他抛弃了山林,可他不管这些,硬要去考试。
4. “竟从南海掣鳌鲸”:居然还真的考中了,像从南海里钓到了大鳌鲸(比喻金榜题名),成了大人物。
5. “赏延于世愧在我”:虽然得到了功名,但他心里有点惭愧,觉得这未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6. “思济斯民同此情”:不过他又想,做官也能为百姓做点事,这样想心里平衡了些。
7. “轩冕傥来来则受”:如果官位(轩冕)送上门来,他就接受,顺其自然。
8. “未来犹可以诗鸣”:万一没当上官,还能靠写诗出名,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整体精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它没有美化科举,而是用轻松的语气,写出了读书人面对功名时的纠结:既放不下清高的理想,又抵不住现实的诱惑,最后只能自我安慰“当官也行,写诗也行”。这种矛盾心理,放在今天也一样——比如有人一边吐槽工作没意思,一边还是认真上班,心里想着“实在不行还能搞副业”。古今相通,读来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