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
卢照邻这首《雨雪曲》是一首边塞诗。此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诗中所包含的戏剧化元素,表现为自相矛盾及对立世界的混合。
诗中写冰雪将长城装扮成一个银和玉的宫殿,神仙的宫殿。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中国的军队正覆没在这里。诗中恰当地保持了“省略战争”的手法,但长城的肃穆景象后面隐藏着征人大量死亡的残暴事件,而长城上空云层“平”展, “平”的另一意义是“平定”。“节旄零落”具有讽刺意义,“零落”一词经常与秋天树木的落叶相联系。征人们全部牺牲了,他们的旗帜像秋天的树叶一样轻柔地飘落地上,而皇帝并不知道这一切,若只看到平静景象和琼玉般关塞的读者也未观察到这一点。他们的“名”,功名,在字面上又指征人的名字,但除了不知名的死者外,整个场面空无一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严寒恶劣环境中的艰苦生活,同时暗含对朝廷忽视边关将士的委婉批评。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勾勒边塞景象:胡人骑兵在深秋入侵,边关的云层绵延万里。这里的雪像胡地黄沙一样灰暗,而冰却像中原的月亮一样明亮。通过"雪"与"沙"、"冰"与"月"的类比,既写出边塞环境的严酷,又暗示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
五六句用金银美玉比喻边塞冰雪:城楼被冰雪覆盖像银铸的,长城像玉砌的。这种华丽比喻反衬出实际环境的艰苦——表面壮观的冰雪美景,实则是要人命的极寒。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军旗上的装饰都掉光了(说明驻守时间很久),可天子根本不知道这些将士的名字。直接道出边关将士被朝廷遗忘的悲凉处境,在壮丽的冰雪景象背后,是无数无名将士的牺牲与奉献。
全诗最妙处在于用华美的语言描写残酷现实,表面写景实则抒情,最后两句的转折尤其震撼,让读者突然意识到:原来前面所有的壮丽描写,都是在为最后这个心酸的真相做铺垫。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