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游春 清明黔阳城外作
故垒新烟起,数蛮城春事,初过百六。
一片郊坰,但几群鸦噪,几声野哭。
何处余乔木。
全未有、迁莺出谷。
只误他、双燕归来,旧巢还觅茅屋。
细草离离远绿。
正马牧荒畴,健闲黄犊。
岂少相逢,奈踏白军多,踏青人独。
谁唱巴南曲。
向天涯、自成风俗。
记取鼻饮三升,钩藤酒熟。
一片郊坰,但几群鸦噪,几声野哭。
何处余乔木。
全未有、迁莺出谷。
只误他、双燕归来,旧巢还觅茅屋。
细草离离远绿。
正马牧荒畴,健闲黄犊。
岂少相逢,奈踏白军多,踏青人独。
谁唱巴南曲。
向天涯、自成风俗。
记取鼻饮三升,钩藤酒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清明时节黔阳城外的荒凉景象,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战乱后的民生凋敝。
上片开头用"故垒新烟"点明这是战火刚过的春天,城里本该热闹的春事(如踏青)却冷冷清清。乌鸦的聒噪和野外的哭声形成刺耳反差,暗示百姓生活的苦难。连树木都被砍光了,燕子归来都找不到旧巢,只能误入茅屋,侧面反映战争对自然的破坏。
下片转向田野描写:野草疯长,本该耕种的田地却只有闲逛的黄牛。这里用"踏白军多,踏青人少"的巧妙对比,直接点出军队横行、百姓不敢出游的现状。最后提到当地人借酒消愁的"鼻饮"习俗,看似写风俗,实则暗含百姓只能靠酒精麻痹痛苦的深意。
全词没有直接控诉战争,但通过一系列鲜明意象——无巢的燕子、闲逛的耕牛、独饮的百姓,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乱带来的创伤。作者像用镜头记录画面,平静的笔调下藏着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