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的隐士形象,充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智慧的珍视。
前两句用"杳杳"和"苍苍"描绘出一幅高远深邃的山水画卷,暗示隐士居住的环境远离尘嚣。"景舆"和"毛节"都是古代官员的仪仗,这里说隐士把这些象征权势的东西都抛开了,选择了闲适自在的生活。
中间提到"相府旧知己",说明这位隐士曾经在官场有朋友,但现在已经"教门新启关",转向了精神修行。最后两句最有深意:那些真正能够造福社会的智慧和方法,其实都散落在平凡的人间生活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庙堂之上。
整首诗通过对比官场和隐居生活,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真正的智慧和平凡的生活才是最珍贵的,与其追逐功名利禄,不如保持内心的自由与纯净。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引起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