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芙蓉花在秋日水边傲然绽放的景象,展现了它不惧风霜的孤高品格。
前两句用"蜀锦囊"比喻芙蓉花倒映水中的绚丽姿态,像一匹横铺的蜀锦。诗人疑惑:这生长在水乡的美丽花朵,年复一年究竟为谁绽放?这里暗含对无人欣赏的惋惜。
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出芙蓉的自信——它那红润的花容本就与西风相配(西风常象征萧瑟,但芙蓉却与之和谐共处),根本不在意昨夜清霜已染白千林。这里用"朱颜"与"霜"的鲜明对比,突出芙蓉不随众花凋零、独抗寒秋的傲骨。
全诗通过芙蓉的形象,隐喻一种独立不羁的人生态度:不因环境严酷而改变本色,不为取悦他人而绽放,自有其生命节奏与内在力量。语言清新自然,比喻生动,在平淡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
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