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穆之先辈

隆万气磅礴,产人多朴厚。
晚季尚华靡,浇薄日相趣。
翻笑古人迂,堂堂事奔走。
吾乡张丈人,忘年交已久。
丈人昔年少,高车悬四牡。
结驷游五陵,千金一匕首。
晚岁归学道,搆屋□林薮。
有时写骅骝,神鬼立其肘。
有时作竹石,易米升与斗。
遗我尺幅石,题诗为我寿。
置我茅堂中,青葱盈户牖。
对此层淩姿,令我神赳赳。
丈人善用情,所赠良不苟。
愈念先朝人,何况隆万叟。
观其朴厚处,边幅都不有。
资之为典型,自然形神守。
他时访赤松,问是前身否(明张穆《铁桥集》卷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穆写给忘年交张穆之的赠诗,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品格和时代风气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是时代对比:诗人感叹明朝隆庆、万历年间社会风气淳朴厚重,但到了明末就变得浮华奢靡。人们开始嘲笑古人踏实肯干的作风,只顾着追逐名利。这里用"高车悬四牡""千金一匕首"等形象,暗讽明末权贵炫富斗奢的风气。

第二部分(中间十四句)聚焦张穆之这个人:诗人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位经历丰富的长者形象。年轻时也曾鲜衣怒马("高车""结驷"),晚年却归隐山林,靠画画(画骏马、竹石)换米度日。特别生动的是"神鬼立其肘"这句,形容他画技高超到仿佛有鬼神相助。赠予诗人的那块题诗石头,让简陋的茅屋都充满生机,说明这份情谊的珍贵。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是感悟升华:诗人从张穆之身上看到了已经消失的"朴厚"品质,认为这种不修边幅的真性情值得效仿。最后用"访赤松"(寻访仙人)的想象收尾,幽默地猜测这位老友前世莫非是仙人,既表达敬重,又暗赞其超脱世俗的气质。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对比手法,通过一个人反映整个时代的变迁 2. 写人时不空谈品德,而是用"画马换米""赠石题诗"等生活细节体现人物风骨 3. 语言平实但富有画面感,比如"青葱盈户牖"让人立刻能想象出绿意盎然的景象 4. 结尾的玩笑透着真挚友情,让严肃的主题变得亲切

本质上,这是首关于"如何在浮躁社会保持本真"的诗。诗人通过赞赏老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在表达对朴实人生态度的向往。今天读来,其中"边幅都不有"(不在乎表面光鲜)的价值观依然能引发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