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不闻百舌

百舌春来哑,愁人共待晴。不关秋水事,饮恨亦无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一种反常的景象——本该欢快鸣叫的百舌鸟(一种善鸣的鸟)却沉默不语,带出人们等待天晴的愁绪。全诗用简单的意象传递出深刻的无奈感。

前两句"百舌春来哑,愁人共待晴"构成巧妙对比:春天本应是百舌鸟最活跃的季节,现在却反常地沉默;人们也反常地在期盼晴天(春雨本该是喜人的)。这种双重反常暗示着某种压抑的氛围。

后两句"不关秋水事,饮恨亦无声"用否定句式加深这种压抑——鸟儿的沉默与秋水无关(秋天才是鸟类渐少鸣叫的季节),它们像是把怨恨默默咽下。这里的"饮恨"用得极妙,把无形的情绪比作可以饮下的液体,突出隐忍的痛苦。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鸟拟人化处理,通过鸟儿在春天反常的沉默,隐喻人在困境中无法言说的苦闷。诗人没有直接写人的愁绪,而是借鸟写人,让读者自然联想到:鸟犹如此,人何以堪?这种含蓄的表达比直抒胸臆更有感染力。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