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模仿了杜甫的风格,表达了一个漂泊在外多年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
开头两句“十载他乡寓,千山故国赊”直接点出主题:在外地住了十年,故乡远隔千山万水。“赊”是遥远的意思,强调距离感。
三四句“如何虚度日,不肯去还家”是诗人的自问:为什么每天虚度光阴,却迟迟不肯回家?这里透露出矛盾心理——明明想家,却因现实原因无法回去。
五六句“往事知难及,馀生度可涯”转向感慨: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挽回,剩下的日子该怎么过呢?“涯”指边际,意思是余生漫长,不知如何度过。
最后两句“愿言心益地,无用苦伤嗟”是自我安慰:希望内心能更坚强些,别再徒劳地叹息悲伤。“益地”可以理解为让心境更宽广,减少烦恼。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实,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试图自我开解的心态。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克制的乡愁。
许衡
(1209—1281)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性嗜学。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以行道为己任。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及即位,授国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议事中书省,乃上疏言事。谓“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陈,然其言多秘,世罕得闻。又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选蒙古子弟教之。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以疾归。卒谥文正。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