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三首 其三 杨冢宰起元

鹅城东峙接江门,自此南天斯道尊。
从祀四公留一席,两朝当轴竟无言。
讲坛烟草丰碑没,藜火书声甲第存。
怅立湖山閒想像,日令狂简独盘桓。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对一位名叫杨起元的官员(冢宰是古代对高官的尊称)的感怀之作。全诗通过描绘景物和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杨起元道德学问的敬仰,以及对其身后遭遇的感慨。

首联"鹅城东峙接江门,自此南天斯道尊":鹅城(可能指惠州)东边连接江门,从杨起元开始,南方的道德学问才真正受到尊崇。这里用地理方位暗喻杨起元在岭南地区的文化影响力。

颔联"从祀四公留一席,两朝当轴竟无言":说杨起元本应和其他四位先贤一起被祭祀,但他在两朝为官时(可能指明朝和清朝更替之际),却保持沉默。这句暗含对杨起元在改朝换代时政治立场的微妙评价。

颈联"讲坛烟草丰碑没,藜火书声甲第存":当年讲学的地方已荒草丛生,纪念碑也湮没了,但他点灯苦读的精神和显赫的府第依然留存。通过今昔对比,突出精神遗产的永恒价值。

尾联"怅立湖山閒想像,日令狂简独盘桓":作者怅然站在山水间追忆,每天让那些不拘礼法的年轻人独自在此徘徊思索。最后以作者自己的感怀作结,表达对先贤的追思之情。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沧桑感。作者看到先贤的讲坛已成荒烟蔓草,但精神却永远留存。这种对历史人物"生前显赫、身后寂寥"的感慨,以及对精神传承的思考,很容易引发读者共鸣。诗中"丰碑没"与"书声存"的对比尤其精妙,说明物质会消逝,但精神可以长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