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台歌寄方养心

姑苏台南阊阖开,姑苏台北鸿雁来。
春花秋月几时好,步屧寻香去如扫。
冤胥愤血空海潮,老濞妖妆又烟草。
少年为客谁我令,千里汝犹谈一经。
黄龙挟舟夜有雨,白虎司剑天无星。
山中昌蒲十二节,未肯落尽青头发。
姑苏台上愁杀人,身在句吴望句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姑苏台歌寄方养心》通过姑苏台的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友人命运的关切。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历史沧桑(前六句) 用"阊阖开"和"鸿雁来"的南北对比,引出姑苏台的繁华与荒凉。春花秋月的美好转瞬即逝,就像当年吴国的辉煌(伍子胥的冤屈、吴王刘濞的奢靡)都化作了海潮和烟草,只剩空叹。

2. 友人境遇(中间四句) 诗人牵挂远方的朋友方养心:年纪轻轻就漂泊在外,还在坚持研读经书。用"黄龙夜雨"和"白虎无星"的意象,暗示友人处境艰难,前路迷茫。

3. 自身感慨(最后四句) 以山中昌蒲(喻高洁之士)不肯轻易衰老为喻,表达自己坚守节操的决心。站在姑苏台上眺望越地(友人所在),愁绪万千,既有对历史的感伤,也有对友人的思念。

全诗巧妙融合了三个时空: - 过去:吴国兴亡的历史 - 现在:友人的漂泊现状 - 未来:诗人自己的坚守

通过"愁杀人"这个强烈抒情,将历史沧桑感与个人情感紧密联结,让读者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永远值得珍视。诗中"春花秋月"的美好与"冤胥愤血"的惨烈形成强烈对比,警示世人繁华易逝,而"昌蒲十二节"的意象则传递出坚守本心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