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城六先生祠梅树,殆百年物,花时尝与诸人相羊其下,山公有诗,丧乱以来,颇有逝者,而梅亦被斫,顷承出示思旧之作,依韵率和 乙酉人日

等閒游目在邻祠,恻恻春寒被酒时。
叹逝先逃蹈东海,避兵翻苦卜西枝。
十年几换看花伴,万事犹存刻烛诗。
人物渺然坊巷改,梦寻残萼泪同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战乱年代重游旧地时的感伤。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场景变化:诗人回忆十年前和朋友在祠堂赏梅的快乐时光("等閒游目在邻祠"),如今祠堂还在,但梅花被砍,朋友离散("十年几换看花伴"),整个街巷都变了样。就像我们多年后回到儿时玩耍的地方,发现熟悉的一切都不见了。

2. 战乱创伤:诗中提到"蹈东海"(指有人投海避祸)、"避兵"(躲避战乱),暗示当时社会动荡。梅花被砍象征着美好事物在战火中被摧毁,就像现在看到战争地区的历史古迹遭破坏一样令人心痛。

3. 生死感慨:诗人说"叹逝先逃"(感叹有人已去世),"人物渺然"(故人消失),对着残存的梅花瓣流泪。这就像我们翻看老照片时,发现有些亲友已不在人世的那种怅惘。

4. 时间的力量:通过"十年"这个时间跨度,诗人展现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刻在蜡烛上的诗还在("刻烛诗"),但一起吟诗的人已各奔东西,这种对比特别打动人心。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永恒主题:在时代巨变中,普通人如何面对记忆中的美好与残酷现实的落差。就像我们经历疫情后重访常去的餐馆,发现熟悉的店员不在了,菜单也变了,那种复杂的怀旧情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