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重游旧地时的孤独与物是人非的感伤。
上片用"新绿""莺语"等春天意象开篇,看似明媚,实则暗藏忧伤。"醉眠芳草"的回忆与当下"酒浅愁深"形成对比,点出借酒消愁却愁更愁的心境。"花多人少"的反差暗示热闹中的孤寂,连"春光好"的歌声都显得不合时宜。
下片通过"寂锁""苔痕"等荒凉景象,强化人去楼空的寂寥。"何况今番"三句层层递进:不仅旧景荒芜,连风雨都昼夜不停,将物是人非的悲凉推向极致。词人用风雨的持续暗示愁绪的绵长,让读者感受到时间冲刷下的无奈与哀伤。
全词妙在通过今昔对比和景物烘托,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可感的画面。没有直接说"我很伤心",但每个意象都在替主人公告白。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地方。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