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山城夜半催金柝(tuò),酒醒孤馆灯花落。窗白一声鸡,枕函(hán)闻马嘶。
金柝:古代军中巡夜所击之器,即刁斗。此指夜间更声。枕函:即枕头。
门前乌桕树,霜月迷行处。遥忆独眠人,早寒惊梦频。
注释
金柝:古代军中巡夜所击之器,即刁斗。此指夜间更声。枕函:即枕头。
赏析
此词描写作者深夜羁旅孤馆,遥忆地下亡人的寂寞、凄凉的况味。上片写羁旅山城,思念亲人,辗转不寐的情景。夜半金柝,孤馆灯花,窗外渐白,鸡鸣马嘶,写尽彻夜无眠的况味。下片写孤馆凄凉,愁梦频惊,月色朦胧,树影惨淡,使人愈觉伤凄。这首小令,神韵甚佳,颇有情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山城夜半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递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上片写夜半惊醒的场景。深夜的山城里传来打更声(金柝),酒醒后发现自己孤零零住在客栈,灯芯烧尽落下灯花。这时窗外天色泛白,传来鸡鸣声,枕边又听到马儿的嘶叫声。这些声音和光影的细节,生动表现了旅人辗转难眠的状态。
下片写清晨的萧瑟景象。门前的乌桕树,在带着寒霜的月光下显得朦胧不清,暗示前路迷茫。这时突然想起远方独自入睡的亲人(可能是妻子),想必她也因天气转冷而频频惊醒。这里由实景转入虚写,把两地相思的愁绪自然连接起来。
全词最妙处在于"以景传情":更声、灯花、鸡鸣、马嘶、霜月、乌桕树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最后两句突然转折,从眼前景跳到远方人,使思念之情更具穿透力。看似在写景物,实则句句都在写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家人的牵挂。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