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赞美了一位品德高尚的明道人(可能指道士或修行者),通过对比世俗价值观,突出了主人公超然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直接点明主题:不要空谈什么修道之人的风骨,这位明道人最看重的是"义"与"忠"的做人准则。这里用"自许"二字,表现出主人公对自己道德标准的坚定自信。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人物形象:他研究千年历史规律("规治乱"),却不计较个人得失("计穷通");虽然性格刚强如铁("心如铁"),但看到自己还未衰老("发未蓬")仍感到欣慰。这种既刚强又豁达的特质,通过"仰天""览镜"两个日常动作生动展现。
最后两句是全诗高潮:在庸庸碌碌的世俗人群中,只有这位明道人有慧眼能识别真正的英雄。这里的"双眼识英雄"既可能是实指他善于发现人才,更深层是赞美他具有超越常人的判断力和价值观。
全诗语言朴实但充满力量,通过"义与忠""心如铁"等具体意象,塑造出一个不慕虚名、坚守原则的修行者形象。最后用"千百辈"与"只君"的强烈对比,让读者自然产生对主人公的敬佩之情。
施宜生
(?—1160)邵武人,原名达,字明望。徽宗政和四年擢第,授颍州教授。钦宗靖康元年走江南。以罪北逃事伪齐。齐废归金,累迁翰林侍讲学士。金完颜亮正隆四年使宋贺正旦,以隐语“今日北风甚劲”及“笔来”暗示金将南侵。使还,其副使告发,被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