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摄山栖霞寺

仙峰多灵草,近在东北维。
僧绍昔舍宅,总持尝作碑。
高风一缅邈,废宇亦陵迟。
清泉漱白石,霏雾蒙紫芝。
松萝日萧寂,猿鸟自追随。
游人鲜或诣,隐者谁与期。
支郎笃清尚,千里孤云飞。
览古玩青简,寻幽穷翠微。
顾予荷戟守,出宿简书违。
凭师访陈迹,剩作摄山诗(《景定建康志》卷四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南京摄山栖霞寺的幽静风光和历史韵味,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现实职责的无奈。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寺庙的历史背景:开篇用"仙峰多灵草"点出摄山如同仙境,接着用南朝隐士明僧绍捐宅建寺、官员江总题写碑文的故事,展现这里曾是文人雅士向往的圣地。但"高风""废宇"的对比,暗示如今寺庙已显衰败。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描绘眼前景色:清泉冲刷白石,雾气笼罩珍稀灵芝,松萝寂静生长,猿鸟自在相伴。用"鲜或诣""谁与期"的反问,突出这里人迹罕至却充满自然野趣,暗含对隐士生活的赞赏。

第三部分(后六句)抒发个人感慨:作者先赞美支遁和尚(支郎)的清高品格如孤云高洁,接着写自己本想在此读书访古,却因公务在身("荷戟守"指担任武职)不得不离开。最后两句尤为动人:明明向往隐居,却不得不为官奔波,只能请僧人代自己探寻古迹,把遗憾写成这首诗。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的自然过渡:从历史传说到现实景物,再到个人心境,就像带着读者先看景点介绍牌,再漫步山间,最后听到游客的内心独白。特别是"孤云飞"的比喻,既写景又写人,把高僧的超脱与自己的羁绊都浓缩其中,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身在官场,心向山林"的矛盾心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