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 登慈仁寺毗卢阁
登珠阁,落日在檐楹。
钟鼓报新晴。
玉骢嘶罢飞尘起,皂雕没处冷云平。
且销忧,千里目,异乡情。
望不尽,军都关一面。
流不尽、桑干河一线。
南北路,短长亭。
寒沙莫辨芦花白,秋霜未脆柳条青。
步踟蹰,松阴转,月华生。
钟鼓报新晴。
玉骢嘶罢飞尘起,皂雕没处冷云平。
且销忧,千里目,异乡情。
望不尽,军都关一面。
流不尽、桑干河一线。
南北路,短长亭。
寒沙莫辨芦花白,秋霜未脆柳条青。
步踟蹰,松阴转,月华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登上慈仁寺毗卢阁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景色,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愁绪。
上片写登阁远眺的景色。"登珠阁"开篇点明地点,"落日"点明时间。钟鼓声宣告雨后初晴,马儿嘶鸣扬起尘土,黑鹰飞入云端。这些动态描写让画面鲜活起来。"且销忧"三句转折,说明登高本为排解忧愁,却触发了更深的思乡之情。
下片进一步展开视野和情感。"望不尽"四句用军都关和桑干河代表北方辽阔景象,用"南北路,短长亭"暗示漂泊人生。芦花与寒沙同色,秋霜尚未使柳条干枯,这些细腻观察既写实又暗含时光流逝之感。最后"步踟蹰"三句,描写月光下徘徊的身影,将愁绪融入静谧的夜景中。
全词特色在于: 1. 动静结合,落日、飞尘是动,冷云、寒沙是静 2. 远近交替,从眼前楼阁到千里关河 3. 色彩对比,白芦花、青柳条、银月光形成清冷色调 4. 情感含蓄,不直说愁苦,而通过景物自然流露
这种写法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登高时的开阔与孤独,异乡人对故土的眷恋,以及秋天特有的苍凉美感。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