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西堂独宿

华屋非所安,忆我三间茅。
闭关傲初寒,坐听风雨交。
灯火微黯淡,松篁杂萧梢(四库本作骚)。
一枝寄宿鸟,自许无倾巢。
我非乘桴翁,讵敢辞系匏。
朅来亦何事,大似从僧包。
忽闻报严更,鼓钟乱钲铙。
慨然念故栖,此地宁久抛。
君知芥舟微,但可浮杯坳。
去矣无更疑,作诗聊自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独自住在西堂时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处境的自嘲。

开头两句“华屋非所安,忆我三间茅”直接点明主题:住在华丽的屋子里并不让他感到安心,反而让他怀念起自己简陋的三间茅草屋。这说明诗人内心更向往简单朴素的生活,对物质享受并不看重。

接下来描写夜晚的场景:诗人关上门抵御初寒,坐着听外面的风雨声。灯火微弱暗淡,松树和竹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一只小鸟飞来借宿,诗人觉得它比自己幸运,至少不用担心巢穴被毁。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也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安定。

“我非乘桴翁,讵敢辞系匏”两句用了典故,意思是自己不像孔子那样有远大的理想,也不敢轻易放弃现有的生活。这说明诗人虽然向往简单生活,但现实中有很多牵绊,不能随心所欲。

“朅来亦何事,大似从僧包”是自嘲:我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呢?简直像是跟着和尚云游一样。这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调侃。

最后听到报更的钟鼓声,诗人感慨万千,想到自己的旧居,觉得这里终究不是久留之地。他用“芥舟”和“杯坳”两个比喻,说明自己就像漂在小水洼里的小船,随时可能倾覆。所以决定离开,不再犹豫,写这首诗也只是自我解嘲罢了。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真实自然,没有刻意雕琢。诗人通过对比华屋和茅屋、描写风雨夜的环境、借用典故和比喻,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矛盾复杂的心情:既向往自由简单的生活,又被现实所困;既感到孤独无奈,又能幽默自嘲。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