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余春慢 赋慈仁古松

莲社台空,琳宫尘黯,犹说虬枝夭矫。
浓阴匝地,黛色参天,多少俊流临眺。
难得高贤结邻,心比双清,迹同三笑。
想霜严雪洁,秦封不到,竦然云表。
曾几日、灰劫相寻,化为龙去,尚有苍髯缭绕。
交光易散,胜境重开,一抹影堂斜照。
欲问因缘有无,输与枣花,游骢夹道。
待青筠直送,涛声无奈,著书人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北京慈仁寺里一棵古老松树的故事,通过松树的兴衰变迁,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上片(前半部分)描绘古松曾经的辉煌: 1. 开头用"莲社台空"等句说明寺庙已经荒废,但人们还记得这棵松树曾经枝干盘曲如龙的雄姿。 2. "浓阴匝地"三句写松树枝繁叶茂,树冠高耸入云,吸引过很多文人雅士来观赏。 3. "难得高贤结邻"以下,用"双清""三笑"的典故,暗示这棵树曾与高洁之士为伴,虽未被皇帝封赏(秦封),却自有傲然挺立的品格。

下片(后半部分)写古松的衰败与新生: 1. "曾几日"三句说转眼间遭遇劫难,古松消失,只留下盘绕的树根痕迹。 2. "交光易散"写寺庙虽重修,但斜阳照在新建的影堂上,已非旧时景象。 3. 最后几句最有意思:作者想问古松的前世今生,却发现游人只关心看枣花(暗指世俗趣味)。结尾感叹自己老了,只能听着松涛声继续写作,暗示坚守文人操守的孤独。

全词妙在: - 用一棵古松的变迁,暗喻人生起伏和时代更迭 - 对比手法鲜明:昔日的繁茂vs今日的衰败,松树的高洁vs游人的世俗 - 结尾的"著书人老"透露出文人坚守文化传统的执着与无奈

就像我们看到一棵见证历史的老树被砍伐时的感受,作者通过松树的故事,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消逝的惋惜,以及自己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