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涧赴山将往云罩憩天香禅刹
天鸡叫海日,晴翠浓诸峰。丹崖媚朝雾,了了青芙蓉。
寻溪背初旭,入谷闻惊风。半岭生飞烟,忽没岩边松。
仰睇辨莲宇,稍见僧楼红。流云布群壑,清梵生虚空。
石径去不极,前路谁能穷。钩索得悬解,妙寄饶归宗。
跏趺憩莲社,叹息怀支公。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入山寻访寺庙的生动画面,充满自然灵动的美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视觉的奇幻之旅 诗人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带我们登山:开篇是震撼的日出("天鸡叫海日"),随后看到被晨雾晕染的红色山崖("丹崖媚朝雾"),半山腰突然飘来的烟雾遮住了松林("半岭生飞烟"),抬头隐约发现红色僧楼("稍见僧楼红")。这些画面既有鲜艳的色彩对比,又有忽隐忽现的动态美。
2. 声音的立体空间 诗中巧妙安排了多种声音:破晓的鸡鸣、山谷的疾风("入谷闻惊风")、远处飘来的诵经声("清梵生虚空")。这些声音与云雾、山径共同营造出深山古寺的神秘氛围,让人感觉既真实又超脱。
3. 悟道的心理过程 诗人在登山过程中逐渐获得心灵启示:开始被自然美景吸引("媚"字体现对山色的喜爱),后来在云雾迷途中思考前路("前路谁能穷"),最终在寺庙静坐时("跏趺憩莲社")体会到禅意,就像古代高僧支遁那样超然物外。这种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的感悟过程,正是禅宗追求的境界。
全诗最妙的是把爬山这件普通事写得像一场探险,既有"忽没岩边松"的惊险,又有"清梵生虚空"的宁静,最后获得心灵解脱。诗人用我们都能理解的云雾、松林、诵经声等意象,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