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三义塔(1933年)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鲁迅1933年写下的抗日爱国诗篇,用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抗争精神。

前两句描绘了日军轰炸后的惨状:炸弹像闪电霹雳般夺走生命,废墟里只剩下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鸽子。这里用"饿鸠"象征遭受侵略的中国人民。

中间四句转入希望。鸽子被好心人救出("离火宅"),死后人们为它建塔纪念,这暗喻中国人民的坚韧精神。诗人用"精卫填海"的典故(精禽衔石),比喻中国人像传说中执着填海的精卫鸟一样顽强抗争。

最后两句最为经典:历经劫难后,中日人民终将和解。但鲁迅强调,真正的和解必须建立在共同反抗侵略("共抗流")的基础上。"度尽劫波"指熬过战争苦难,"兄弟在"表明他把日本民众和军国主义者区分开。

全诗通过"鸽子-高塔"的意象,把战争创伤、民族气节和人类和解三个层次巧妙融合,既有对侵略的控诉,又超越仇恨指向和平,展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特别是最后两句,至今仍是处理历史恩怨的智慧箴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