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释奠会作诗

国尚师位,家崇儒门。
禀道毓德,讲艺立言。
浚明爽曙,达义兹昏。
永瞻先觉,顾惟后昆。(一章)
大人长物,继天接圣。
时屯必亨,运蒙则正。
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庶士倾风,万流仰镜。(二章)
虞痒饰馆,壑图炳睟。
怀仁憬集,抱智麇至。
踵门陈书,蹑屩献器。
澡身玄渊,宅心道秘。(三章)
伊昔周储,聿光往记。
思皇世哲,体元作嗣。
资此夙知,降从经志。
剔彼前文,规周矩值。(四章)
正殿虚筵,司分简日。
尚席函丈,丞疑奉帙。
侍言称辞,惇史秉笔。
妙识几音,王载有述。(五章)
肆议芳讯,大教克明。
敬躯祀典,告奠圣灵。
礼属观盥,乐荐歌笙。
昭事是肃,俎实非馨。(六章)
献终袭吉,即宫广燕。
堂设象筵,庭宿金悬。
台保兼徽,皇戚比彦。
肴乾酒澄,端服整弁。(七章)
六官视命,九宾相仪。
缨笏币序,巾卷充街。
都庄云动,野馗风驰。
伦周伍汉,超哉邈猗。(八章)
清晖在天,容光必照。
物任其情,理宣其奥。
妄先国胄,侧闻邦教。
徒愧微冥,终谢智效⑴。(九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南朝颜延之创作的《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描绘了一场古代皇太子主持的释奠大典(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全诗九章,我用现代语言逐层解析它的核心内容和魅力:

第一章:尊师重道 开篇点明国家尊师、家族重儒的传统,强调学习道理、培养品德的重要性。就像黎明破晓到黄昏落幕,人们永远仰望先贤的智慧,并希望后代能继承。

第二章:文武之道 写大人物(皇太子)顺应天命,在乱世中也能转危为安。此时停止武力、弘扬文教,让天下人像仰慕镜子一样追随这种风气。

第三章:求学盛况 描写修缮学校、悬挂圣贤画像的场景。怀揣仁德和智慧的人蜂拥而至,他们带着书籍器物来学习,心灵在深奥的道理中洗涤净化。

第四章:以古为镜 借用周朝太子的典故,说当今皇太子效法古代明君,通过经典学习来修正前人的规范,行为端正合乎礼法。

第五章:礼仪准备 描述祭祀前的筹备:选吉日、设席位、备书籍。史官记录言行,皇太子对细微之处也谨慎对待,彰显对传统的尊重。

第六章:庄严祭祀 正式祭祀环节:讨论礼制、敬献祭品、奏乐歌唱。强调仪式的肃穆——真正的敬意不在祭品的丰盛,而在内心的虔诚。

第七章:宴饮同乐 祭祀后设宴款待宾客。殿堂铺华美席垫,乐器高悬,皇亲国戚与贤士共聚。衣着整齐、酒食洁净,体现礼节的庄重。

第八章:万民参与 官员各司其职,宾客有序观礼。连都城和乡野的人都像风云般聚集而来,规模超越周汉两代的盛况,极写场面之宏大。

第九章:谦逊自省 结尾以阳光普照比喻圣德无处不在,万物各得其所。皇太子谦称自己只是听闻教化,惭愧智慧浅薄,难报国家期望。

全诗精髓: 1. 礼乐之美:用丰富意象展现古代最高规格教育的仪式感,如"庭宿金悬"(悬挂编钟)、"乐荐歌笙"等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传承之重:反复强调"继往开来",既有对先贤的敬仰("永瞻先觉"),也有对后辈的期许("顾惟后昆")。 3. 统治者形象:塑造了一位尊师重道、谦逊好学的理想皇太子形象,体现古代"治国先重教"的理念。

现代启示:诗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等句,让人联想到和平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而"澡身玄渊,宅心道秘"则传递出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心灵的修炼。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共鸣。

颜延之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嗜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