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江南 其一 (1941年2月)

夺主喧宾久,驱羊恶虎贪,半朝屈巴蜀,一火劫江南。
裙屐西湖夜,和歌上海滩。
腥风血洗处,犹挂洞庭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于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诗人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同时暗讽了当时政府的软弱无能。

前两句"夺主喧宾久,驱羊恶虎贪"直接点明主题:日本侵略者像恶虎一样贪婪,长期霸占我们的家园,把中国人当作任人宰割的羔羊。这里用"喧宾夺主"形容侵略者的嚣张,"驱羊"则暗示百姓的无力反抗。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场景展现战争带来的灾难:"半朝屈巴蜀"暗指国民政府退守重庆的狼狈;"一火劫江南"描绘日军在江南的烧杀抢掠;"裙屐西湖夜"讽刺权贵们在西湖边醉生梦死;"和歌上海滩"揭露汉奸们在沦陷区的歌舞升平。这些画面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战时社会的畸形状态。

最后两句最为震撼:"腥风血洗处,犹挂洞庭柑"。在血流成河的江南,居然还挂着象征富足的洞庭柑橘,这种残酷的对比让人心痛。柑橘在这里既是实写江南物产,也暗喻被战火摧残的美好生活。

全诗语言直白却力透纸背,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一个个鲜明意象,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侵略者的愤怒、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用具体画面说话的手法,比直接喊口号更有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