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在柏举的一场大战,以及伍子胥复仇的故事。
前两句写景:站在田野上放眼望去,野草茫茫无边,这里就是当年吴国和楚国交战的路旁。用荒凉的野草景象,暗示这里曾经发生过惨烈的战争。
后两句讲故事:谁能想到伍子胥(伍员)带吴军攻入楚国都城郢后,竟然挖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泄愤。这里用"陵寝"(帝王坟墓)和"挞"(鞭打)两个词,生动展现了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的极端行为。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 1. 用荒草景象营造历史沧桑感 2. 短短四句就讲完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 3. 最后两句的转折出人意料,突出伍子胥复仇的激烈程度 4. 通过具体事件(鞭尸)展现历史的残酷性,比直接说"战争很惨"更有冲击力
本质上是在说:历史长河中,个人仇恨能让人做出多么疯狂的事。看似在写景叙事,实则引人深思人性与仇恨的力量。
胡曾
胡曾,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