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学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用平实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人生智慧。
前四句勾勒出一位老学者的形象:头发花白仍在钻研经典(白首穷经),隐居青山度过乱世(养老度危时)。他本可以当官(门传组绶)却选择隐退,家族传承的渔樵生活反而更显特别(迹更奇)。这里展现了一种主动放弃功名、回归自然的人生选择。
五六句用占卜和仙鹤的典故说:虽然他的占卜才能天下闻名(龟策妙),但朝廷的征召文书(鹤书)却迟迟不来。这里暗含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惋惜,也透露出隐士对功名的淡泊。
最后两句最有意境:他隐居生活里的光阴(壶中日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让好奇的俗人窥探一番。这里的"壶中日月"既指隐士的小天地,也暗喻他超脱世俗的精神世界。诗人用调侃的语气说,这种境界普通人难以理解,只能试着窥探一二。
全诗通过对比世俗功名与隐居生活,赞美了淡泊明志的处世态度。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窥"字——真正的智慧人生就像壶中天地,外人只能管中窥豹,唯有当事人能体会其中真味。这种留白的写法,让读者对隐士生活产生无限遐想。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