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

朝望樵山巅,暮止樵山麓。
路回苍蔼深,天外散鸣玉。
谷口绚秋霞,半是经霜簌。
坐此清冷中,顾见毛发绿。
峭壁有奇文,目瞑不敢读。
此意无人知,藜床了心曲(以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四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西樵山从早到晚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幻传递出内心的孤寂与敬畏。

开篇用"朝望""暮止"两个时间点,像镜头一样带我们看遍山景:清晨遥望山顶,傍晚停在山脚。山路蜿蜒穿过深青色的雾气,远处传来泉水叮咚声,像玉石碰撞般清脆。这里用声音(鸣玉)反衬出山林的幽静。

山谷入口处,秋霞与经霜的红叶交织成绚烂画面,但诗人没有停留在这份热闹中,而是独自坐在清冷的山间。奇特的自然光线让他低头时,甚至看到自己的毛发都映成了绿色——这个超现实的细节既写实又充满神秘感。

最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峭壁上的"奇文"(可能是天然岩纹或古人题刻),诗人却说"不敢读"。这种敬畏感与后文"此意无人知"形成呼应,就像现代人面对浩瀚自然时,那种既想探索又心怀谦卑的矛盾心理。最后他躺在简陋的藜草床上,所有感受都化作无声的心事。

全诗妙在将视觉(霞光、绿影)、听觉(泉鸣)、触觉(清冷)交融,把常见的登山经历写出了奇幻色彩。特别是结尾的"不敢读"和"无人知",留下巨大想象空间——或许是对自然的敬畏,或许是对人生的感悟,每个读者都能品出不同滋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