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简单自然的语言,道出了人生无常的深刻哲理。
前两句写景:野外的溪水自顾自地流走,从不回头;水边开得正艳的花朵,其实也没人在意。这里用"无情"的水和"为谁开"的花,暗喻世间万物的运行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四句说人生:人们总是被眼前的事情推着走,忙着忙着,突然发现白发已爬上头顶。这两句特别扎心,像极了现代人忙碌半生后照镜子时的感慨。
五六句举了两个极端例子:混得差的像孔子孟子(丘轲)不用叹气,混得好的像周公召公(周召)也终成尘土。说明无论成败,最终结局都一样。
最后两句点出主旨:这个道理谁能真正明白呢?只有庄子(蒙邑先生)最懂。这里用庄子代表看透世事、超然物外的智慧。
全诗用喝水看花这样日常的场景,引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没有说教,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样,用"穷似""达如"的对比,让人自然领悟到:人生短暂,不必过分执着得失,活得通透最重要。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