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刘会卿丧所卜胡姬为尸仍设双俑为侍命伶

昨日经过旧堂宿,今日经过旧堂哭。
交情今日尽凋残,草堂自此成幽独。
追忆平生颜,宛然在心目。
炙鸡絮酒去复来,素车白马情未足。
君不见古人祭天亦有尸,迎尸今日迎胡姬。
胡姬旧为门下客,曾问今宵是何夕。
今日寓其神,栖其魄,笑语若平生,欢宴未终毕。
坐上坐,身外身,此时此际相主宾。
存殁几时分两地,宾主何曾是两人。
谁谓君不起,音容忽凭几。
胡姬代君饮,胡姬代君语。
谁云君不知,对酒君不辞。
谁言君不见,肝肠在颜面。
两两为刍灵,侍立何亭亭。
不知向秀《思旧赋》,不为庾信《思旧铭》。
中郎虎贲意有托,不知为蝴蝶兮为螟蛉。
一杯酹先酒,二杯献吾友,三杯且共斟,停云在郊薮。
《前缓声》连《后缓声》,《大垂手》兼《小垂手》。
一弹遽沉吟,再弹怆已深,三弄犹自可,四奏伤知音。
君再生,我未死,相看半死生,何处分悲喜。
一声《薤露》杂《吴歈》,一唱《阳关》入《蒿里》。
思其人,到其堂,依然其处在,谁谓其人亡?予尝忤流俗
,君偏嗜昌歜。
今日胡姬为主人,朝云朝露迫我身。
不及黄泉也相见,长踏陆土如沉沦。
为君歌,为君舞,酒到刘伶坟上土。
呜呼!酒到刘伶坟上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悼念亡友刘会卿的深情之作,用现代语言解读就是:

1. 场景与情感: 诗人两次经过亡友生前的住所,第一次只是借宿,第二次却忍不住痛哭。朋友离世后,往日交情像凋零的花草,房子也变得冷清孤独。他回忆朋友生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2. 特别的祭奠方式: 古人祭天会用"尸"(代表神灵的人),诗人别出心裁让一位胡姬(西域女子)扮演亡友的"化身",还放了两个纸扎的侍童。这位胡姬曾是亡友的门客,如今她代替亡友喝酒说话,仿佛朋友还活着一样。诗人用这种超现实的方式表达"生死虽隔,精神同在"的信念。

3. 生死对话的幻想: 诗人对着胡姬扮演的亡友倾诉:谁说你不在了?你的音容就在这酒杯前!谁说你不懂?你明明在陪我喝酒!纸扎侍童静静站立,更添几分亦真亦幻的氛围。这里引用了向秀悼念嵇康、庾信写悼亡文的典故,说明自己的哀思同样深沉。

4. 借酒抒怀: 诗人连敬三杯酒:第一杯敬天地,第二杯敬亡友,第三杯与"化身"共饮。琴声从舒缓到悲怆,就像从回忆到痛哭的过程。他感叹:"你以为你重生了,我以为我还活着,其实我们半生半死,悲喜难分。"

5. 生死哲思: 最后诗人用极端的方式表达思念:就算不到黄泉也要相见,活着却像沉沦地下。他边歌边舞,把酒洒在亡友坟头,就像西晋酒鬼刘伶(以嗜酒著称)的典故,用癫狂掩盖彻骨之痛。

全诗精髓: - 用"活人扮演死者"的奇特意象,打破生死界限 - 通过酒杯、琴声、歌舞等具体事物,把抽象的痛苦变得可感 - 表面热闹的祭奠场景,反衬出最深切的孤独 - 最终传递的是:真正的友谊能超越死亡,只要记忆还在,逝者就未曾离开

这种悼亡方式既传统又叛逆,既有仪式感又充满人情味,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明知你已不在,偏要当你活着"的执拗深情。

张献翼

(1534-1604)字幼于,后更名敉,长洲人。张凤翼之弟。嘉靖中国子监生。为人放荡不羁,言行诡异,与兄凤翼、燕翼并有才名,时称“三张。”精于易,其说《易》诸作,皆平正通达,笃实不支,为人所称。献翼著作,有《文起堂集》十卷,《纨绮集》一卷,及《读易纪闻》、《读易韵考》等,均《四总库目》并行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