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听雪限九十七字仄韵,庚寅社题
闲庭向暝,叠幕生寒,天公散花无迹。
洒户侵檐,瑟瑟凄凄戚戚。
香篝有人倦欹。
尽猜疑晚来风力。
怎禁得,怕竹梢梅蕊,被他横折。
往日曾听伊处,伴榆塞暮砧,柳边荒笛。
而今却是,惊破小斋岑寂。
遥怜嚼毡客老,和悲凉笳吹于邑。
乍梦醒又银壶残点滴沥。
洒户侵檐,瑟瑟凄凄戚戚。
香篝有人倦欹。
尽猜疑晚来风力。
怎禁得,怕竹梢梅蕊,被他横折。
往日曾听伊处,伴榆塞暮砧,柳边荒笛。
而今却是,惊破小斋岑寂。
遥怜嚼毡客老,和悲凉笳吹于邑。
乍梦醒又银壶残点滴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在冬夜听雪时的孤独感受,像一部细腻的微电影。
上片用镜头语言展开:黄昏的庭院里,层层帘幕透着寒意,雪花像天上撒下的花瓣却不着痕迹。雪花拍打门窗屋檐,发出"瑟瑟凄凄"的声音,像在哭泣。屋里熏笼旁有人疲倦地靠着,听着风声胡思乱想——担心竹子梅花会被风雪折断。这里把风雪声比作哭泣,把担忧具象化,让人感受到主人公的敏感脆弱。
下片转入回忆对比:过去在边塞听雪时,伴着洗衣声和笛声,虽然荒凉但有生活气息。如今雪声却打破书斋寂静,显得格外刺耳。突然想到远方嚼着干粮的老朋友,他吹的胡笳声一定更悲凉。最后镜头切回现实:从梦中惊醒,只听见漏壶滴水声与雪声应和。这种时空跳跃的写法,把孤独感放大了十倍。
全词最妙的是用声音串起情绪:雪声从"瑟瑟"到"惊破",再到"滴沥",就像孤独感在不断升级。就像现代人深夜失眠时,连空调滴水声都听得一清二楚那种体验。